「Could you tell me the reversible cause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?」我問坐在面前的醫學生,有什麼認知障礙問題是有機會逆轉的。
這是早上的記憶科門診,今天有三位同學到來跟我應診,學習如果診治和處理長者的認知障礙問題。被「抽書」是醫學生臨床學習必經的階段,被前輩「抽書」後不懂回答的尷尬,是回家後讀書最大的推動力。故此每次跟醫學生上課,我都會不斷逐一抽問他們。
不過放心,師兄我是非常 benign 的,只會抽問,卻不會責備同學的。Benign 又是內行術語,其相對就是 Malignant。
問過問題,我便轉身回到電腦前。畢竟今天病友也不少,應診才是這個門診最重要的目的。
「點呀婆婆,最近記性好唔好?」一位婆婆慢慢推門而進,跟隨在她後面的應該是女兒。 根據紀錄,婆婆今年76歲,獨居,這是我第一次見她。
「醫生我點呀?我係唔係好差呀?」婆婆未回答我的問題便搶先問。
「點解咁問嘅?咁你自己覺得呢?」我的問題也合理呢。
「有時唔記得啲嘢,要諗好耐先記得番囉。上次個醫生話我好差,要叫埋屋企人嚟呀嘛。醫生,我點呀?」婆婆顯得有點擔心。
我翻看電腦資料,原來婆婆五月份做了一個認知能力評估,分數比上年差了5分,故此同事叫婆婆下次覆診時與家人同來,以討論如何跟進。話說在記憶門診覆診的病友,每年都會被安排做認知能評估,以作比較。
「咁你平時生活有無俾記性唔好影響到?」我再問。
「咁又無。。。自己落街買餸煮飯,同以前差唔多啦。」婆婆扁着嘴。
「呀女你覺得呢?」我轉身問女兒。
「其實記性都差唔多,一個人住都仲可以。」女兒說。
「生活有攪得掂,樣樣都幾好,咁你做乜咁驚差咗嘅?」我又再問。
「上次個醫生話我好差呀嘛,仲寫咗張紙叫我個女嚟,咁緊係好差先會咁。。。醫生究竟我有幾差呀?」婆婆狀甚擔憂。
「寫咗張紙?」我有點疑惑。
「嗱,攞俾你睇吓。。。」婆婆從手袋拿出一張對摺的白紙。打開一看,裏面寫上: 「記性差了,請女兒下次覆診一起來討論開藥」。
原來上次同事見婆婆認知評估分數低了不小,女兒又剛好不在,為了更確切知道婆婆在家中的表現和情況,又怕她忘記,便貼心地寫上紙條提醒婆婆下次覆診時與女兒同來。
可惜婆婆把「記性差了」誤解為「記性好差」,白白擔心了好幾個月。
「咁你樣樣都幾好,又生活正常,最緊要係咁啫。我地再觀察住呀。」我解釋。
「咁就好啦。」婆婆面露一點笑容。
我經常說,ㄧ般認知能力評估只能用作參考,分數高低會受很多因素影響。長者日常生活的情況和表現,才是最值得關注的,故此家人平時的觀察也是非常重要,而我們亦建議家人與長者一同到來覆診, 讓我們更加了解老友記的狀況。
婆婆與女兒離開門診,我轉身對同學們說: 「你地記住第時做咗醫生,一句說話可能已經對個病人有好大影響,所以記住講嘢要謹慎啲,解釋得清楚啲呀。」
相信醫學生在病房和門診的親身經歷,一定會有不少體會,日後成為真正醫生時,就要好好把學到的運用出來,幫助有需要的病友。